时间:2023-07-18 作者:管理员 阅读量:2311
7月18日上午,第七届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在宁波开幕,宁波市市长汤飞帆,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、水运局局长李天碧出席了主论坛并致辞。论坛邀请了全球港口、航运、港航服务、物流贸易、临港制造等领域重要嘉宾。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牧原应邀出席,并在海丝港口互联互通专题论坛作了题为“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”的主旨演讲。
李牧原常务副会长在主旨演讲中介绍到,自2015年起,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连续8年推出《中国集装箱行业与多式联运发展报告》,力求客观、准确、详实地反映行业进步水平和发展趋势,我们记录了中国多式联运高速发展的开始、过程、影响力事件和创新成果。疫情三年,我国多式联运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,成为供应链保通保畅的中流砥柱。2022年,依然延续了增长态势。
李会长分析了我国多式联运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几个主要特征,一是多式联运顶层设计持续强化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“加快建设交通强国”,强调“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”“推动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”。2021年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(2021-2025年)》。二是多式联运规模保持快速增长。我国铁路集装箱发送量保持快速增长,年均增速29%,铁路货运占比24.4%(装车数);集装箱铁水联运量首次突破千万标箱/年,1050万TEU,年平均增速26.3%;国际铁路联运不断创新高,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持续增长,年增速58%。三是国际通道新格局正在形成。我国的国际物流通道从海运为干线运输向陆路与海运并举转变,从单一运输方式向多式联运转变,从沿海开放到内陆深度开放转变。中国内陆城市从传统国际物流通道向东看,到中欧班列向西看,再到西部陆海新通道、中老铁路向南看,完成了国际物流通道多元化的布局。四是多式联运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完善。多式联运进一步成为物流枢纽核心功能;港口进港铁路“最后一公里”加速补齐,多式联运成为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重点工程。产业布局和货运枢纽布局相向而行,铁路与港口、航运、物流企业相向而行。
针对与港口企业发展多式联运的导向和策略,李会长提供了三点建议。
一是港口从地区门户向国际物流大通道战略支点转型。从港口建设向通道建设转变,对港口而言,海域网络和陆域网络同等重要,且相互促进;依托铁路货运枢纽形成内陆港网络,构建双循环物流通道;从港口功能向物流枢纽功能转变,解决临港物流配套和多式联运衔接,解决铁路枢纽与港口枢纽相向而行问题,解决港城矛盾,打通“中间一公里”;从出口拉动向出口、进口和内需拉动转变,积极发展境外物流网络,推动国际采购、进口贸易和内陆贸易分拨体系的建立,以自贸试验区政策为突破,进出平衡,内需拉动;从港口生产物流向供应链服务转变:物流成为港口主业之一,培育具有市场开放性的多式联运合作平台,支持更多社会物流企业成为多式联运经营人,形成有效的港、航、铁、陆港、物流的协同机制。
二是建立港口企业的多式联运体系。港口企业发展多式联运的目的是得内陆、扩腹地,成为通道枢纽型支点。多式联运推动了物流通道建设,空间变量成为区域市场增量。众多企业积极开展多式联运,是希望变道超车。根据欧美发展经验,这种变更运输方式带来的增长通常在15年左右,企业变道超车的机遇期通常在5年左右。
三是港口物流成为港口发展的主业之一。港口物流要从传统的港口生产配套的物流功能向通道物流、多式联运、临港物流、供应链服务和物流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延伸。
论坛同期还举办了海丝港口合作专题论坛、海丝港口互联互通专题论坛、金融创新与港行产业发展研讨会等相关活动。
供稿:仲奇木
校对:梁 辰
审核:李牧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