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0亿元支持货运枢纽补链强链 资金如何分配?一文解读

时间:2023-11-03   作者:管理员 阅读量:1222 

一个互联互通、便捷顺畅、经济高效、绿色集约、智能先进、保障有力的综合货运枢纽体系,可以提升货物综合运输效率与质量,降低综合运输成本,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,从而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从去年开始实施的“支持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”行动,就是对纳入支持的城市或城市群,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,为各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。

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,从2022年到现在,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已下达120亿元,支持两批共25个枢纽城市,推动300个左右货运枢纽项目和100余个集疏运项目建设。

2022年,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,拟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支持30个左右城市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。枢纽的布局主要聚焦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关键节点,围绕着“硬联通、软联通、一体化运营”的发展方向,加快跨方式融合、跨区域协同、跨领域联动。

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二级巡视员宋彩萍:下一步,我们还将和财政部推动建设第三批补链强链城市,拓展重点区域覆盖面,增强枢纽集聚辐射能力,完善应急保障功能,进一步畅通供应链,延伸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。

聚焦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关键节点

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在2022年联合启动了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,主要聚焦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关键节点,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。

目前两部门支持的两批共有25个枢纽城市(城市群),其中,2022年首批15个支持城市是:天津、石家庄、宁波、金华、厦门、福州、泉州、济南、临沂、郑州、武汉、广州、重庆、成都、昆明。2023年,又有10个城市包括城市群进入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范围,分别是:太原、哈尔滨、长春、连云港-徐州-淮安(组合型枢纽城市群)、长沙-株洲-湘潭(组合型枢纽城市群)、西安、银川、兰州、西宁、乌鲁木齐(含兵团相关师市)。

下一步,交通运输部还将和财政部推动建设第三批补链强链城市,进一步畅通供应链,延伸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。

如何选出最优的补链强链受支持城市(群)?

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:我觉得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。第一要明确补链强链的目标是什么,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。在这方面,主管部门制定了翔实的管理办法和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。这是我们把握好选择城市的一个标准或者说是一个基础。第二要有严谨的工作程序来保障。像第一批和第二批城市(群)选择的过程都经历了初评答辩、复评和最后主管部门的认证。初评的时候依据评价的客观指标,先筛选具备条件的,然后根据答辩情况,由专家评审打分,评出对补链强链在组织方面、政策方面、配套措施方面更具备优势的城市。最后再综合考虑国家的战略需求等,确定最优的城市。第三个方面就是在专家的选择方面。既然有专家打分的环节,专家的代表性就要更加广泛。不仅有各种运输方式领域熟悉的专家,还有经济部门和企业方面的这些专家,从而使专家的打分也能够涵盖更全面,把握得更加科学合理。

支持资金从何而来?怎样分配?意义何在?

两部门是如何具体“支持”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的呢?刚才提到,从2022年到现在,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已下达120亿元。这些资金是从何而来?如何分配的?

首先财政部会根据交通运输部建议名单,结合财力情况,采取“奖补结合”方式,根据《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》的相关规定,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资金予以支持,并加强对车辆购置税收入补助地方的公路建设等其他相关项目资金、中央企业资金的统筹协调。

其次,奖补资金按照每个城市原则上不超过15亿元、每个城市群原则上不超过30亿元控制。具体按交通运输部核定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奖补,实施第一年按每个城市5亿元的统一标准予以补助,城市群补助总额按10亿元上限控制,用于启动相关工作。后续年度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予以奖励。

实施支持补链强链如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?

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伟:第一,通过综合货运枢纽的补链强链工作,可以显著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一体化水平,大幅提升交通系统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。这也是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。因为目前来看,我们交通强国的目标是“四个一流”,即一流的设施、一流的管理、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。目前在设施方面我们做得还是比较好的,但是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相对来说是短板。通过这一次的补链强链,我们要解决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,从而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形成一个整体,使我们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组合效率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。第二,可以通过补链强链,大幅提升运输服务的效率,降低物流成本,从而为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巩固和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。第三,通过补链强链,可以进一步强化供应链和物流链,从而为产业链的安全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。也就是说,增加整个经济发展的韧性。

(来源:央视新闻)